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舞蹈治療



身體為我們承載許多情緒和生命故事。藉由舞蹈治療師的協助與陪伴,我們有機會投入創造性與深度的身心探索過程,促發個人情緒、認知、生理及人際關係的整合。



甚麼是舞蹈治療?


    舞蹈治療,或稱舞蹈動作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亦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一種。以身體動作為主要媒介,治療師協助並陪伴個案投入創造性與深度的身心探索過程,促發個人情緒、認知、生理及人際關係的整合。

    身體與我們畢生親近,在言語之前,人們透過身體動作,認識最初的照顧者,探索環境、學習吸收許多事物,身體總是默默幫我們承載複雜難解的情緒與生命故事,不離不棄。

    身體與動作已是我們每個人最豐富的訊息資料庫。因此,您不需要「會跳舞」、不需有舞蹈背景便可接受舞蹈治療;我們的身心,認可每一個人都能舞蹈、都可以是自我的舞者,

舞蹈治療會做些甚麼?


    通常一節舞蹈治療,是很依個案為中心、量身心而運作的,藉由治療師的陪伴和引導,找到自己當下身體及內在最舒適安全的狀態,可以談說、可以輕輕舞動、可以不動,也可以就只是呼吸,釋壓、哭泣、大笑,有時可以選擇配搭布巾、畫紙畫筆或音樂的運用,幫助我們沉澱或表達。

    好比回到最初母體的羊水之海,身心同時空一致地被涵融,我們有機會慢慢去傾聽和了解身體的訊息,那些衝撞、刺痛、抑鬱、焦躁、平靜、歡樂、喜悅… 心裡面的苦甜,身體都知道。長期探索身體訊息的歷程,支持我們在身心中找到自己渴望的答案,更甚者,從好好被陪伴,到能夠有能有力地好好陪伴自己、照顧自己。

什麼是催眠?

















 

生理回饋介紹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醫事人員COVID-19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常見問答


Q1:醫事人員COVID-19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內容是什麼?

A:考量疫情帶給醫事人員莫大的衝擊,造成醫事人員出現身心困擾問題,衛生福利部為協助相關醫事人員改善心理健康問題,故提供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至111年7月5日本方案結束前至多6次,鼓勵醫事人員至醫療機構、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尋求協助,必要時,也可以通訊方式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Q2:誰可以接受免費的心理諮商?

A:全國執業中之醫事人員,均可接受服務。

Q3:若醫事人員接受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期間停業,可以繼續使用服務嗎?

A:原則上每次接受免費心理諮商前皆應出示執業執照,但若醫事人員於接受心理諮商期間停業,至111年7月5日本方案結束前,仍可以繼續接受服務。

Q4:擁抱心理諮商所可以預約喔~

A:請加入官方LINE @mentalhugs ,小編馬上為您預約。

     第一次前來請攜帶執業執照~

Q5:使用免費心理諮商需要事先提出申請嗎?

A:無須申請,但須先向機構預約。

Q6:如何使用免費的心理諮商?

A:與本方案合作之精神科醫院、診所、心理治療所和心理諮商所預約心理諮商即可,並於預約時說明將使用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如有問題,可洽詢各縣市衛生局。

Q7:如果疫情嚴重時,仍然可進行心理諮商嗎?

A:本方案於疫情期間仍提供服務,惟機構是否提供服務請依各機構公告為準。若需採用通訊方式進行心理諮商,可於本部公告之合作機構名單查詢核准執行通訊心理諮商之合作機構(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740-62476-107.html),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期間,衛生局指定通訊診察醫療機構亦可提供通訊心理諮商服務,建議先向機構詢問,如有疑問可洽詢各縣市衛生局。

Q8:如果已經預約心理諮商,但臨時有事怎麼辦?

A:請向機構通知更改預約時間,連續2次無故未依約接受心理諮商者,暫停補助資格。

Q9:本方案心理諮商完全免費嗎?

A:本方案僅補助自費心理諮商費用,每人每次2,000元,本方案執行之一年期間至多6次,累計補助上限為1萬2,000元,機構的掛號費等其他費用無法補助。醫事人員直接至機構接受服務,補助費用由衛生福利部撥付機構,但如果選擇的心理諮商費用高於每小時2,000元則須自付差額,請於預約時和機構確認是否額外收取費用,瞭解並同意機構收費方式後,方使用心理諮商服務。

Q10:本方案蒐集之個人資料如何處理?

A:本方案蒐集之個人資料僅作為實際發生之心理諮商審核依據,據以辦理補助費用撥付,不作其他目的之利用,並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8條辦理,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竄改、毀損、滅失或洩漏。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敬Kobe,關於男人的悲傷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Mamba Out!

大年初三清早看到各大新聞都在播報Kobe意外罹難的消息,第一反應覺得這應該又是美國哪個三流小報的蹭關注的假新聞,但隨著大腦越來越清醒,新聞報導越來越多畫面,才驚覺「好像」是真的!腦中浮出悲傷五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否認,難道我在否認嗎?因為太不真實了!

我們的悲傷,長得不一樣!

隔天和一群朋友有約,我們在每年的大年初四,約在一間破爛老酒吧,喝著不會冒煙,沒有五顏六色的基本款調酒,這是一個屬於男人的局;阿德首先開了這個話題,昨天下午去河堤打籃球,每個後仰跳投,他都會搭配一聲Kobe,雖然依舊打鐵,還打到全身痠痛,最後大字型躺在籃球場上,那個畫面讓他想到大學系隊練球的場景;老皮把SLAM雜誌,從房間最深處挖出來,箱子的上面佈滿灰塵,用手一撥飛揚的灰塵,還讓他咳了半天,翻出Kobe還穿著8號球衣的那一期,當年他還叫做「小飛俠」,不過我們沒有人記得為什麼Kobe被叫小飛俠;威哥說Kobe的第一雙球鞋KB8,當天一早去西門町運動用品店門口等店家開門,拿到之後馬上穿去打球,享受在球場上的注目禮,那一刻彷彿自己就是Kobe,說完之後只得到大家一致的砲轟,你只有裝備是Kobe等級!Kobe三歲就可以電爆你!垃圾話一輪後,大夥安靜了三秒,有默契的舉起酒杯敬當年的偶像。

生命的逝去,提醒我們生命的有限!

從小我們這群臭男生的偶像,不是球星不然就是漫畫主角,這些楷模陪著我們逐漸成為了臭男人,籃球從來就不只是一種球類運動,是青春回憶的一塊拼圖,而且還佔了很大一塊,彷彿和青春交織在一起,看著偶像的崛起、成長、巔峰、下坡、受傷、退役,到現在生命的逝去,提醒我們青春真的逝去了!

尊重每個人表達悲傷的方式

回家後躺在沙發上,慣性的開了PTT的NBA版,看到一篇貼文,「Kobe的逝世有多少人是真的哭出來了」,看了各式各樣的推文,平常只會潛水的我,竟然難得的推文:「我,舉手。」。生活中需要被激勵的時候,習慣會去Youtube找Kobe退役戰的剪輯,看著當年的小飛俠,來到了退役的時刻,每一球對於進攻的執著,神奇的連續得分,不停地大口喘著氣,畢竟這是他的終局之戰,最後神奇的逆轉,留下驚人的60分,最後的致詞「Mamba Out!」放下手中的麥克風,以及24號的背影。

在學習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常會提醒我們文化因素對於哀悼方式的影響,比如說老掉牙的「男人有淚不輕彈」,或是帶著歧視的性別刻板印象,比如說「男人哭很娘」,使得男性較難面對悲傷,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哀悼方式,不是非得在大家面前痛哭流涕才是「正常」,會難過有情緒很正常,但表達難過的方式大家都不一樣,調適難過的方式也都不一樣,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悼念,把眼淚留在一個人的時刻,也許是我們與心中英雄之間的默契,就像聚在一起笑談著這些往事,最後靜默的高舉酒杯。

Rest in peace, our hero, Kobe.

#kobebryant

#kobe

#心理諮商

#悲傷

#男人

圖片來源:https://www.bfm.my/

看韓劇談心理-「春夜」在道德的邊界,遇見真實的自己。 ByCHU修戀心理學


文:陳彥竹諮商心理師

MBC春夜

「春夜」這部韓劇,真的太過人性!從第一集開始,跳出的第一個評價,這根本就是渣男渣女的偷情故事,但看下去會知道這就是人性!

劇中女主角有一位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男友,這位男友家境優渥、年輕有為,對女友還算體貼,簡單說就是一個主流價值絕佳結婚對象;在一次巧遇下,認識了男主角,男主角是一位有穩定工作的單親爸爸,各方面都還不錯,但單親身份在周遭的人包含他自己,都將之視為一個難以跨越的難題。而出身相對平凡的女主角,長期受到家世顯赫男友家人的輕蔑,在認識男主角後一見傾心,卻得一直克制心中的情感,經過一番波折才鼓起勇氣與男主角交往。

道德給我們安全感同時帶來壓抑

我們對於別人或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除了法律規範之外,還有一個道德的規範,道德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因為它不像法律有明文規定,對我們的影響力卻不下於法律規範;因此「春夜」這樣的題材,可以輕易的被道德撻伐。道德給我們帶來安全感,讓這個社會運行有依循的方向,一旦道德被破壞了,安全感同時瓦解,像是從高空墜落般,無論對哪一方都是一樣難熬,道德可以是一個指引,但一不小心卻成了情緒綁架,讓我們無法碰觸真實的自己,於是我們逃避、壓抑,讓我們不能成為自己,只能將之藏在心底。

在道德的邊界遇見真實的自己

是非對錯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教育理念,但當我們長大後卻發現,老師們、大人們、長輩們不一定能做到他們說的道理,同時體會到關於生命的問題好像不是是非對錯說得清,我們感到疑惑,因為知道的跟感受到的,明顯的相違背,如同女主角知道自己遊走於出軌的邊界上,甚或已經精神出軌,明知不行卻無法壓抑真實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愛意。試著不站在是非的二元對立面,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是非彼岸」,給自己一個心理空間體會心底真實的感受,道德是道德,感受是感受,不因道德的不允許,真實的感受就不存在,該面對的是心底真實的聲音。

真心面對為自己做出選擇

「做自己」彷彿是一面新時代的大旗,只要揮舞這面大旗,於是一切都被合理化?當然不是,站在心理諮商的觀點,我們會陪著個案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去碰觸真實的感受,因為過度的壓抑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並且無法解決任何事情。

這讓我想到一個真實案例,這個案例主角和男友交往多年,當她發現自己愛上別人時,即便還沒到出軌的程度,但她的內在感到極度的罪惡與不解,因為男友並沒有不好,她說假如男友是個很糟糕的人,反而可以爽快的分手,並且現在面臨這樣的困擾根本不敢跟別人說,這樣的自己都覺得糟糕,實在無法想像外界的眼光,她無力地說著自己的心情。我對她說:「這種動彈不得的感覺,讓妳感到很痛苦,同時還會擔心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但最困難的是,你自己都很難接受這樣的自己!」她的眼淚像雨水般一顆一顆的落下,此時只能用沈默靜靜的陪伴,讓她積壓在心底的情緒如其所是的流淌。

接下來的故事,不是韓劇的結尾,男女主角牽著手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她誠實的跟男友說清楚並結束了關係,和動心的對象也沒有交往,看似什麼都失去了,卻真實的擁抱自己!做自己並不代表可以理直氣壯的傷害在乎你的人,而是真心面對自己,真心面對所愛的人,然後為自己做出一個選擇,「圓滿」有時未必是想像的模樣,只要是真心面對做出的選擇,就是屬於自己的圓滿,這是她後跟我分享的人生體會。

圖片來源:MBC


看電影談心理-「牠2」過去創傷經驗對我們的影響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牠

我們都希望過去的事情就此塵封在回憶裡,企圖就讓時間沖淡一切,但事實上現在的自己是由過去累積而成,過去的經驗不會不清不楚的被一筆勾消。

電影開頭的獨白『人們相信自己是由經驗累積而成的,但事實上我們是被遺忘的過去所定義。』關於過去,尤其是我們想不起來的,或是不願想起來的,可能才是真正影響我們人生的關鍵作用力。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逆境童年經驗對小孩的身心發展有巨大的影響,是引發成年身心健康問題的共同來源。

電影中魯蛇俱樂部六位主角,經歷了與小丑潘尼懷斯對抗的創傷童年,誰都不願意再面對這段過去,就這樣過了27年,而且每個人都有了看似美好的人生,但其實誰也沒真的擺脫過往的包袱,都在無形之中被過去所影響,這樣的影響很隱微,甚至不被自己所發現,只會在某個片刻,尤其是痛苦的時刻,才會突然的頓悟,原來逝去的過去不曾離開!

這些內心深處的裂痕,在等待著下次的現身,如同跳舞小丑潘尼懷斯一樣,但其實魯蛇俱樂部的成員們,跳舞小丑只是一個外化出來的象徵,真正的心魔是他們的逆境童年經驗。

過去和父母的關係,重現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潛意識將自己置於類似的情境,或是受到類似性格的人所吸引,我們成年後挑選伴侶的範本常常和父母有關!

魯蛇俱樂部唯一女性貝芙莉(Beverly Marsh),成年後的她與丈夫擁有自己的時尚品牌,是成功的設計師,但當她半夜接起電話,為了實踐27年前的誓言要連夜趕回老家,丈夫的質疑、控制甚至暴力相向,馬上聯想到她的父親,上一集她的父親就是這樣對待她的啊!

艾迪(Edward Kaspbrak)成年後做了非常符合性格的工作-風險管理師,從小被灌輸自己是體弱多病的體質,有一個過度保護的母親,使得他整天疑神疑鬼,總覺得自己會生病,他結婚的對象是一個有強烈控制慾與焦慮的女人,如同他的母親,而導演很有趣的安排,艾迪的媽媽與太太是由同一個演員演出。

無論外在如何的光鮮亮麗,心中那個不願面對的自己,一刻都沒有變過。

面對過去的自己,有時生命的韌力會帶領我們越來越好,比如說小時候家裡環境窮困,長大後努力賺錢讓自己感到富足;或覺得自己不夠好,努力用外在條件讓自己感覺變更好,但是有一小塊藏在心裡更深層的自我,是無論你在別人眼中多好,在自己眼中依舊難以面對。

班(Benjamin Hanscom)從小是轉學生,身材肥胖個性內向的他,因為受到霸凌才加入了魯蛇俱樂部,長大後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建築師,同時蛻變成高大肌肉帥哥,但面對從小暗戀的貝芙莉,那過去自卑的自己在一瞬間被喚起,好像他的人生腳本只能躲在陰影處仰望著心愛的人。

比爾(William Denbrough)從小因為弟弟喬治的死,心中始終無法放下的愧疚感,即便成年後成為一位出色的作家、編劇,他的作品始終給人一種爛尾感,心底深處不願觸碰的部分,讓他的作品只能是索然無味的快樂結局,對於創作者來說,心能走到多深,作品就能多深,無法面對過去的自己,限制了創作的深度。

用遺忘逃避過去,卻逃不了心理的牢籠。

跳舞小丑潘尼懷斯呈現出每個人的心魔,面對難以解決的事情,逃避是一個現成的方法,至少暫時不用面對!久而久之,我們會在心中打造一個心理牢籠,看似是一個保護的機制,卻同時是一個壓抑的機制,壓抑久了我們會以為牠已不存在,只有面對過去,才有可能真的放下過去。

曾經我以為人生只要一直往前走,就不會被過去給困住,但其實不然,不願面對過去才是真正沈溺過去的人,況且不願面對的過去,會像鬼魂般糾纏你的人生,像是受到詛咒,無法走出痛苦的輪迴。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看電影談心理-「小丑」缺愛、冷漠豢養出的邪惡,要如何化解?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小丑Joker』這部電影,真的非常致鬱!看完後會被悲傷憂鬱情緒給籠罩,但對於片中凸顯的議題,以及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演技,實在相當精彩!

片中的小丑本名叫亞瑟,曾經努力融入社會,像一般人一樣努力賺錢支應生活、照顧生病的母親、面對老闆的剝削、無力對抗階級制度、不確定自己的存在感、覺得生活痛苦還是得苦撐下去,更嚴重的是亞瑟的童年的受虐經驗,除了養母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外,他自己也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面對壓力事件時會,會不由自主地大笑,可想見這樣的大笑會有多突兀,亞瑟的處境完全反應出社會邊緣人的悲慘,而且這樣的設定不只是電影效果,而是真實的出現在我們身旁。

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能在社會有個位子,我們其實沒有這麼不同!

在亞瑟的妄想內容中,看到他渴望和鄰居單親媽媽有一段浪漫的邂垢,渴望自己可以在單口相聲表演給大家帶來快樂,渴望得到如父親般的知名脫口秀主持人的愛與讚賞,關於被愛、成就感、存在感這些需求,在在顯示亞瑟存有的人性面,那到底是什麼將他推往天秤的另一端?

歧視冷漠比邪惡更可怕!因為,歧視與冷漠造就了邪惡。

在這樣成長環境種種不利的人,社會給予的善意,遠遠不及對他嘲笑、歧視而帶來的傷害,觀看電影時好幾幕都紅了眼匡;有一幕亞瑟戴著小丑妝,用雙手拉扯才免強撐起的笑容,眼淚夾雜脫妝緩緩流下,笑容成了最大諷刺,這一幕無聲卻痛苦得很徹底;另一幕在公車上逗小孩開心,被母親冷漠的對待,因而引發不由自主的大笑,當他努力拿出一張解釋小卡,試圖說明這是他生病所帶來的症狀,面對這位母親的冷漠回應,這是多讓人心痛的冷漠,如同亞瑟在筆記本寫下的心情「有心理疾病最糟糕的是,大家期待你要假裝沒病」,而這樣的場景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能都曾經目睹過。

壓抑情緒戴起面具讓我看起來正常些!

從小媽媽叫他Happy,提醒他要帶給別人快樂,這成為了他人生的使命,我們成長的過程常聽到,要保持笑容才會有好人緣,甚至研究都跟我們說,常笑、大笑可以釋放壓力有益身心健康,但切斷真實受傷的感受,同樣拒絕了自己真實的存在,當我們越無法真實表達情緒時,這是一種與全世界斷線的感覺,彷彿這個世界只有痛苦才跟我有關。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帶來新視角

亞瑟犯下這樣的罪行,他必須自己承擔,但當我們面對虐待、歧視、精神疾病等,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不同;我很欣賞「創傷知情」的概念,讓知識產生力量,我們透過了解童年創傷對人產生的影響,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狀,讓我們知道社會結構下的真實慘狀,讓我們知道亞瑟何以成為小丑,而不只是單純的邪惡,看到了我們才有可能更謙卑去面對這一切,讓注定的慘劇有個不一樣的結局。

真實的人生沒有炫麗的轉折而是漸漸找到平衡點

這讓我想起一個曾經輔導過的學生,當初會需要介入輔導,是因為他威脅要攻擊同學,在輔導過程中才知道這學生的背景,父母很早就過世,只剩下重病的阿嬤相依為命,他本身又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固定服藥穩定症狀,家裡經濟來源都是靠各種補助;而這一天他因為精神疾病症狀,同學的嘲笑讓他壓抑的生活到了臨界點,因此生氣的反擊回去,看到他的處境,看著他懊悔的掉淚,這一刻說不出要他加油或是要努力克服困境的鬼話,因為假如我是他的話,我真的有辦法好好生活嗎?我對他說:「假如我是你的話,不會做得比你更好,但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面對,你可以不用再一個人苦撐著!」

接下來的故事,不是電影的情節,因為很多精神疾病就像高血壓、心臟病一樣,是終其一生要與它共處的,他漸漸的可以穩定上學,找到願意接納他的同學,但還是會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還是擔憂未來該如何生存,沒有奇蹟發生,因為這是真實人生。

面對精神疾病或是逆境環境的個案,心理師的工作無法點石成金,但透過陪伴,有一個人可以陪著他面對人生的難關,讓他漸漸找到生活的平衡,依靠的不是華麗的晤談技巧,而是最平凡的關心、陪伴,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超能力。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看電影談心裡-「82年生的金智英」真正的苦不是朝九晚五,而是無法做自己。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電影,真的非常真實!短短兩小時,把我們成長經驗中,曾遭受到的性別歧視、傳統價值壓迫的經驗展現無遺;因為真實,所以有兩極化的評價,但絕對是一部發人省思的好片,而且要進入婚姻前建議把伴侶拉去看,這會是一個信念照妖鏡,在這部電影面前,我們將無所遁形。

受限於僵化傳統價值的父母對子女的愛可能是傷害。

相信有些人看完這部電影會感到不舒服,因為當我們原本堅信的價值被挑戰,甚至被指向為加害者時,會感到一種深層的不安,自然內心會有防衛機轉出現,跳出來指責、不以為然,試著用新的觀點解放自己去理解。

例如片中金智英的父親,在她被騷擾時,說出了經典的傷害性話語,「你為何裙子這麼短?」、「你為什麼不趕快逃走?」,在她畢業焦慮是否有工作時,對她說「妳就待在家裡然後嫁人就好!」,她的父親當然愛她,但這是人不知所措時僅有的反應方式。

父母或是長輩,與我們許多人一樣受限於僵化的傳統價值,在這樣的基礎上,因此表現出的關愛可能不符時代,甚至帶有傷害,我們都需要開放自己,學習接納新的觀點,我們都是生命的學生。

權力與地位掐住了我們的喉頭,讓我們說不出口!

片中的金智英當壓抑過多到難以承受的時候,會轉換不同人格來替代自己發言,例如用媽媽、奶奶的口吻來宣洩不滿,只能透過生病的方式,才能說出內心的真正想法,透過一個相對有地位的人,來為自己打抱不平,而不是用「自己」來表達;這是許多人成長以來的共同經驗,當我們的委屈來自於更有權力地位的對象時,真實心聲很難說出口,在學生時期是師長、大人、父母,成年後是主管、前輩、客戶等。

當我們生活中出現「理所當然」時,我們要特別注意,因為這常常是建立在有人被忽略甚至受傷害,我們不能忽略自身擁有的權力與地位,因為可能在無意中壓迫到他人,該被挑戰的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霸權思維,尊重應當放在地位權力之前。

這不是一場「男女」對決,在僵化的價值面前,大家都是受害者。

若有人把這部電影視為一場「性別」的對決,倒也不意外,因為二元對立是社會的某一種樣貌,但從心理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放下對錯的二元對立,我們才有機會更理解彼此的處境,才有可能挪動自己的位置,讓理解代替對立。

生理男性,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生理女性的感受,如同片孔劉扮演的先生,信誓旦旦的說「生個小孩,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事實上男性無法理解的不只是社會、家庭對女性的壓迫,還包括懷孕時、分娩後女性身心的驟變,這都是女性獨有的生命體驗,但男性還是得試著理解,來縮小認知的差距。

近來關於性別意識的藝文作品越來越廣泛,我最近甚至透過美國亞裔脫口秀演員黃艾莉(Ali Wong),更理解女性懷孕生小孩的身體改變,還有在職場上的性別不公平。

這部電影呈現了女性在社會、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壓迫,當傳統價值僵化到只剩非黑即白時,受害的其實不只女性,男性們也是受害者!這讓我想起一個案例,這是一個即將步入婚姻的男性,和伴侶交往多年,步入婚姻本來就是規劃內的事,但當面臨實際開銷時,他感到過多的壓力,我好奇的問他:「關於結婚開支的壓力,你有跟未婚妻討論過嗎?」他回應當然沒有,有肩膀的男人本來就該買好房子、買好鑽戒、準備好求婚驚喜、拍高品質的婚紗、訂有面子的婚宴場地,現實則是自己被龐大的支出壓得喘不過氣,卻礙於面子不好跟未婚妻說,他也被困在僵化的傳統價值裡無法自拔!

真正的苦是不能成為你自己,勇氣是第一帖藥。

片中最後金智英,在咖啡廳聽到路人的「媽蟲」的歧視對話,勇敢表達她的感受;心理師問她,勇敢表達是不是很痛快?她淡淡的說:「痛快談不上,不過感覺還不錯。」

生養孩子工作生活絕對是人生一大苦行,但最苦的不是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最苦的是我們不能成為我們自己,當人生的苦是有意義時,苦雖然還是苦,卻是我們甘願的選擇,傳統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不應是理所當然的霸權!

真實人生不會有超級英雄相救,而且鼓起勇氣的表達,不一定能改變外在的世界,但絕對改變了自己的內在世界,我們才是自己的超級英雄!

圖片來源:車庫娛樂


看韓劇談心理「黎泰院Class」為什麼會有個人,在我心中如此耀眼的存在?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黎泰院Class」是一部君子報仇十五年不晚的勵志型韓劇,雖然故事主軸以復仇為主,但男主角朴世路在劇中與兩位女角趙以瑞、吳秀娥的愛情故事,精彩程度不輸這個復仇歷程!

“你對我來說,總是如此耀眼!”這是劇中女配角吳秀娥喝醉後對男主角說的心底話,男主角的正直、堅定、說到做到的特質,讓她深深的著迷,在茫茫人海中,男主角就像太陽般耀眼的存在;雖然這是韓劇的超現實設定,但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個人,對你來說是如此耀眼的存在?

愛情是為了追尋圓滿的自我

這個世界有70億的人,為什麼會有一個人會發光般的存在?詩人說這是緣分,法師說這是業力,心理學大師榮格可能會說:「是為了追尋圓滿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世界,同時具有陽性與陰性這兩種質地相異的心靈能量,陽性的部分在光明面,是被我們看到、接受、了解的部分,相對來說有一部分不被看到、不被接受、不被了解的部分,就會成為我們的陰暗面,或是稱為我們的影子人格。於是當我們遇到了一個,有我們陰暗面特質的對象時,這個對象會閃閃發光的存在,和這個人結合會感到內在的圓滿,就像一個缺角的圓遇到缺角一樣。

對方身上的光芒可能是你內在投影出去的渴望

劇中女配角吳秀娥,成長的過程,使得她性格上比較自我,深知不表露真實的自己才是生存之道;而男主角則是性情中人,不吝於為他人付出,認定是對的事情就會堅持到底,這樣性格的差異,使得男主角在她心中一直是一個耀眼的存在,這兩人的性格如同兩個極端,加在一起卻有一個圓滿的圖像。

以下有雷,請注意!劇末女配角吳秀娥,雖然未如願的與男主角在一起,但做了一個人生很冒險的事情,蒐集了公司的不法証據,勇敢的站出來檢舉,這是她人生中很不一樣的行為,而這個行為背後的能量,就是她最欣賞男主角的正直與勇氣,其實她的內在一直都有這樣的能量,只是人生的經驗,讓她把這樣的自己越壓越深,最後和男主角的對話,她說:「我現在可以放心地過自己的人生了!」,像是與男主角無緣的感嘆,卻也像是對自己宣告,我也可以靠自己散發這個光芒。

感情是一段把自己找回來的旅程

這讓我想到一個真實案例,這個案例主角一直無法忘懷一個大學時期心儀的女孩,即便他們不曾交往過,即便他們已經畢業多年了,即便他們真實的交集只剩每年生日的訊息寒暄,但這個女孩在他心中就是如此耀眼的存在!沒有人可以理解,因為連他自己都覺得荒謬,關係隨著時間沖淡,心中的悸動卻只在他心中獨奏著。

因為這個女孩他開始喜歡獨立音樂,開始關注社會議題,他最欣賞女孩參與社會運動時的神情,這些是女孩在他心中的光芒。內容上就像一個人墜入愛河的思春呢喃,卻真切地描繪出他內在世界的光芒,這些同時是他對自己的期待。

於是當我們把焦點回到案例主角身上,聽他回顧這些年來的人生是如何活著,聽完後我心中跳出一個疑惑,我回應:「剛剛你在說這些年在投入的事情時,讓我有個聯想,你在做的事情好像女孩在你心中的光芒,你也有這樣感覺嗎?」也許有人會說,是女孩改變了他,或者也有一個可能,是他找回了自己!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向外看是夢中人,向內探是清醒者。」戀愛中的人,把注意力都投注在外在的世界,因為外在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內在會如何如何,試著把焦點回到自己身上,從自己的內在世界去探尋,不再執著透過對方得到圓滿,而是回到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圖片來源:劇照


看韓劇談心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成為自己的勇氣 ByCHU修戀心理學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帶我們用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精神疾病的苦,同時帶我們去經歷該如何一步步面對過去的創傷,每一集都會有一個童話故事,透過童話故事的視角貫穿劇情,且透過寓意指引我們療癒的方向,雖然童話故事內容有時荒誕誇張,但仔細想想,真實人生的曲折離奇,才是童話故事發想的素材吧!

我們可能都是偽善者!因為這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劇中男主角文剛太,從小生活的重心就是圍繞著需要被照顧的哥哥身上,即便自己內心渴望被媽媽重視,渴望自己也可以過平凡人的生活,但照顧哥哥是他一生難以放下的重責,只能壓抑著這些渴望,彷彿只有透過受傷犧牲才能存在,而女主角高文英直接說他是一個偽善者,這些犧牲奉獻的行為背後,根本不是這樣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偽善者,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透過重要他人的回應,來理解自己的所做所想是否正確,當這樣的習慣養成了,我們腦中彷彿出現一個自我監控系統,不用等別人的批評,自己就先在心中自責好幾回;偽善的背後是一種很深的內在心理需求,渴望自己是被認同的,渴望自己是被接納的,而成長過程中學習到,要滿足重要他人眼中期望的自己,才能真正地被接納,而這樣行為模式的背後,卻先犧牲了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當我們將這寶貴的部分交付出去時,自我的價值同時由他人來定義。

我們心頭上的沈重枷鎖,是我們透過經驗創造出來的。

劇中各個角色都很喜歡問對方「你比較喜歡誰?」,好像在不停付出的同時,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渴望自己是最重要的那個人,這可能源自成長經驗中,孩子內在都有個渴望,在家庭中可以得到一個太陽的位置,周遭的人都可以圍繞著自己打轉,為了得到這樣的位子,奉獻全部的生命力量都在所不惜。

人的煩惱常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透過周遭的人際關係中,形塑自我的存在,但有了關係的存在,就會出現比較,有比較就會有好壞之分;同時,因為有了關係的存在,就會出現不同的角色,就有每個角色該當如何的自我期待,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真實,其實都是我們透過經驗創造出來的,代表我們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真實。

逃避是因為缺乏勇氣,而勇氣得從面對開始

生命中的包袱有時很難輕易放下,尤其是小時候的創傷經驗,常常是終其一生與我們共存,劇中男主角和哥哥,就是因為小時候媽媽的猝逝,造成心理的創傷經驗,於是他們成年後因為要躲避蝴蝶的出現,所以只能四處飄居無定所,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時,我們只能逃避。

而勇氣又該從哪來?其實,勇氣的滋長需要從面對開始,但這形成一個弔詭的迴圈,因為缺乏勇氣所以無法面對,而偏偏勇氣又得從面對開始,這其實並不衝突,因為逃避常被貼上一個負向的標籤,但逃避是一個正常的反應方式,偶而逃避並不會造成人生的厄運,「只能」逃避才會造成人生的困境!

克服了過去靈魂才會長大

這齣劇的第一個童話故事「啖食惡夢的少年」就告訴了我們,該如何面對內在的創傷,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但不代表我們只能一直受過去所苦,而所謂的改變並非要我們一筆勾消的遺忘,事實上也無法做到,而是要穿過這些傷痛,這條路沒有捷徑,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過去,起初會痛苦、會難受,可以休息一會兒,可以逃避一會兒,準備好了再繼續面對,而這段來來回回的歷程就是成長。

當我們試著開始面對傷痛時,這看似很微小的一步,卻是最關鍵的一步,我認為假如心理諮商會帶來改變的話,那改變的開始不是個案踏進諮商室的那一次晤談,而是個案決定要去諮商的那一剎,剎那者為一念,而這一念讓我們擁有成為自己的勇氣,我們不再只是社會角色或過去創傷的集合產物,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圖片來源:劇照

看電影談心理「七月與安生」:真正的活著,需要看清自己的勇氣

 文:陳彥竹 諮商心理師

「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看完後心情有些五味雜陳,有人說這是一個渣男拆散閨蜜的狗血故事,或說這是一齣人生悲劇,這樣的形容都太過簡化,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更像一杯重烘培咖啡,入口時苦澀濃郁,當適應了苦味,漸漸嚐到當中的層疊醇香,不會因此欣喜若狂,也無法簡單描繪,因為這是真實人生的滋味!

「不得已」的人生與「理所當然」的人生。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兩個性格相異的女孩,一個傳統乖巧,一個新潮叛逆,,在彼此交會的人生中,從對方生命中體驗到的完整,他們各自踩著對方的影子,由對方來滿足自己心底對於生命的盼望。

每個不得已的人生,都有個理所當然的人生,七月在一個傳統的家庭成長,一個乖女孩該有的她都沒少,我們沒有人可以選擇要出生在什麼地方,只能順著環境長大,七月理所當然的要過著這樣的人生,26歲結婚27歲生小孩30歲買房,彷彿未來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七月的人生是一眼看穿。

安生也有一個不得已的人生,破碎的家庭環境,沒有家的養分,同時也沒有家的束縛,一個飛行少年該有的她都沒缺,看似自由揮灑,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安生同樣有理所當然的人生,混吃蹭飯的過每一天,安生的人生只希望止於27歲。

有時我們的人生好像都不是自己選的,從出生的家庭、想念的科系、想做的工作,甚至想愛的人,成長過程中他人的期待、社會的期待,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這個影響力未必會被我們自己知覺到,因為是如此的理所當然,等著在人生某個片刻,突然覺得自己受夠了,突然看清楚了這一切,原來過去都在過著不得已與理所當然的人生,當這樣的覺醒出現,我們很難繼續裝睡下去,假裝這些就是自己要的人生。

女孩子將來要習慣很多不舒服的事。

片中有段讓我印象深刻,在她們十三歲初識時,安生問開始穿著胸罩的七月會不會不舒服,七月回應:「當然不舒服,我媽說習慣就好,女孩子將來要習慣很多不舒服的事。」身為女性從小開始的刻板印象、不公平,這已經在許多電影電視作品一再提起,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這些被提起、被重視,但同時也是最辛苦的時代,因為這世界的荒謬之處被看到了,並不代表就能改變這世界。

七月的母親看清楚了這一切,但受限於時代、價值,無法逃脫這樣的枷鎖,只能將這人生的真相提前告訴這女孩,身為女性在這社會生活,有著許多辛苦在等著,殷殷盼盼進入婚姻,其實只是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這條路傳統的康莊大道是辛苦的!但人生好像每一條路都是辛苦的,所以重點不是找一條不辛苦的路,而是選一條你要走的路,既然都苦,不如選自己想要的吧!

勇敢面對才有可能解放自己。

家明這個擾亂七月與安生的男人,像是一場人生試驗中的關鍵催化劑,他的出現他的搖擺,讓三個人張力有餘幸福不足,不能靠近卻又始終走不開,有人說他很渣,但生命總會遇到這樣的人,讓我們有機會更明白自己。

後來七月對安生的攤牌,一股腦地將多年的壓抑爆發。情緒的爆發可能傷人傷己,卻是真實的感受,她老早就發現男友與閨蜜之間的情慾暗流,但她忍住不提起,或許只是沒有勇氣去面對;她不喜歡一眼看穿的人生,她忍住不改變,可能只是沒有勇氣去挑戰。於是她隱忍、壓抑,以為人生透過退讓,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人生。

當我們無法拒絕別人,同時在拒絕自己,時間久了漸漸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不確定自己的感覺,這個時候生氣這個情緒,像是扭轉人生的關鍵,讓我們有力量去面對,用行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原來把想說的話說出來會如此舒暢。

這讓我想起一個真實案例,這個案例主角是一個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工作上非常優秀的女孩,這些年努力的動力,是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父親看重的不是她工作上的表現,而是時間到了該結婚的傳統,因此無論她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讓父親滿意,這讓她感到挫折失望難過。

在一次假期返家時,父親再次嚴厲的批評她的不願意結婚,甚至氣得要趕她回自己家,以往她的反應都是什麼都不說哭著離開,好像人生有個劇本等著她演出,這一次她生氣的反擊:「我只是現在沒有要結婚,不代表我一輩子不結婚,我不是你們心中理想的女兒,你也不是我心中理想的父親,我已經不想改變你們,同時也不想被你改變,我們都做我們自己就好!」這一次的脫稿演出,父親的表情滿是驚訝,卻也沒再多說,雖然美好的假期還是起了衝突,但她當時的表情,卻是堅定且輕鬆的,她說:「原來,把想說的說出來,心理會這麼舒暢!」。

面對自己生氣的情緒,不是要我們衝動行事,反而是透過這強烈的情緒能量,回頭理解自己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當我們越理解自己,越能知道自己的人生被什麼捆綁著,無論是傳統價值、對父母或社會的期待等,當我們看清楚了,選擇會跟著出現,所謂的選擇未必一定要脫離原本的人生軌道,有時選擇是一種內在自我的覺醒,此時即便我們做出一個和過去一樣的選擇時,內在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已經跳脫不得已的人生,當我們可以選擇時,人生不再一眼看穿,此時才是真正的活著!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尊重孩子的身體界線

鄒孟栩 諮商心理師




孩子的出現總是萬眾矚目、心花怒放,讓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都想親近一下,爸媽們大部分也都會自然地告訴孩子給長輩們抱抱、親親,靠近一下,如果孩子不願意也會稍稍勸戒孩子讓步一下。以下的場景應該很熟悉:


長輩 :「啊~你家寶貝好可愛喔~」

父母 :

「寶貝快謝謝阿姨,給阿姨抱一下,親親阿姨一下」

「叔叔剛到這裡-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阿姨給你一個玩具耶,去給她一個親親吧 ! 」


但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近5年來性侵案件每年平均1萬5380件。去年,18歲以下的受害者佔62%,加害人與被害人為相識關係逾9成,而在6歲以下兒童性侵案件中,更有高達47%的加害者和受害兒童有血緣關係。我們期待自己的孩子親切可人,卻也期待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現代婦女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推廣「only YES means YES」表示「任何性行為都應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同意的基礎上。對於性主動者而言,有責任取得對方清楚的同意;若不確定時就要發問,以確保獲得對方的同意。受邀的另一方有權利行使自己的「性同意權」,只要沒有積極同意性行為,或表示不確定,或是無法表達時,都不等同於願意發生性行為,因此性主動者貿然發動強勢的性行為都可能造成性侵害」。而身體的接觸也是性的一部分,即使是單純的擁抱與親吻,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界線與權利,尊重與取得對方的意願,是一種基本的尊重。


發展心理學家Andrea Bastiani Archibald博士說:「身體同意權的概念可能看起來很成熟,就像與孩子無關的東西,但是女孩在學習設立身體界限的年齡時會吸取教訓並期望他們一生受到尊重,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影響她對自己和身體的感覺。另外,可悲的是,我們知道有些成年人會傷害兒童,早日教導女兒身體同意權的知識,可以幫助她了解自己的權利,知道何時會越界,以及何時要尋求幫助。」


蔡英文總統在一次活動中遇到一位母親請求總統在女兒衣服上簽名留念,蔡總統微笑說:「這要她同意啊,她同意嗎?」家長此時俯身徵詢女兒意見,小女童點頭示意可以,家長向總統回覆女兒意願。當蔡總統蹲下與小女童互動時,她再次徵詢女童意願,問女童是否同意讓她在衣服上簽名,女童又再次點頭,蔡總統繼續詢問她願意讓自己在衣服的何處簽名,小女童用手指著肩膀處,蔡總統這才將名字簽上去。


CNN 製片人Katia Hetter在文章《I don’t own my child’s body》針對自己女兒的身體權表示 :「她沒有必要,也不必因為我怎麼說就擁抱或親吻任何人,甚至我也不必這麼做。我不會因為是她的母親就凌駕自己的孩子,讓她需要去親近她選擇不想接親近的人。我認為她的身體是她自己的,而不是我的。女兒的身體不屬於她的父母,叔叔和阿姨,學校老師或足球教練。儘管她必須尊重他人,但不必付出身體上的感情來取悅他們。她越早了解自己的所有權和對自己身體的責任,對她就越好。」


孩子在面對大人時沒有反抗的力量,當面對大人們的親密要求心裡是非常茫然、恐懼的。孩子可能不懂得如何拒絕,而是以拒絕、掙扎、哭鬧、面無表情、掉頭就跑等舉動表達,他們想讓大人知道:我不舒服!我不願意!這時候如果再強迫孩子接受,等於告訴孩子:「你的那些感受,不算什麼!」「你不能自己做主,要聽大人的話。」


下次再要求孩子之前,先想想自己喜歡被強迫擁抱與親吻嗎? 其實不管別人有沒有惡意,只要是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身體接觸與距離,都要表達出來,任何情況下都不誇張,也不用感到抱歉與羞恥——這是每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權利!當然孩子已擁有自己身體的權利。而父母必須要尊重。


而成年的你曾經有「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的」這樣的經驗嗎?  還記得自己當時的情緒感受嗎?  驚恐、害怕、恐懼、不知所措……..我們的身體是寶貝的,是有自己喜歡被對待的方式的。我們的身體有自己喜歡的距離,有想要親近的對象,這些都需要被尊重,不能被勉強。但現實生活中,身體受到傷害的經驗很多,這些傷都需要被療癒,都需要被說出來。如果您曾經有類似的經驗,請不要暗自落淚。讓自己勇敢的說出來,給自己一個療育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Reminder: She Doesn’t Owe Anyone a Hug. Not Even at the Holidays.

2. I Don't Own My Child's Body

3. 現代婦女基金會-沒有同意,就是性侵

https://www.38.org.tw/initiative3.asp?p_kind2=only%20YES%20means%20YES